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光伏发电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三季度末,国内光伏新增装机量已经超过43GW,预计全年光伏装机有望达到50GW的新高度。
2009年至今,阿特斯累计为超过10万国外家庭提供并安装了太阳能发电系统。他(邻居)一年才1300块钱,十年也就13000元,我一年就7000块了,还是自己掏钱装划算,你说是不是?武增革对《中国企业家》记者说。
丁文磊则在创办航禹两年后,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决定减少户用光伏,增加工商业屋顶光伏投入。在石磊看来,中国的户用光伏市场未来一定会形成几家大的品牌,市场容量预计每年在100万户左右,大概5吉瓦。与此同时,在布局户用光伏电站上,汉能在行业内开始效仿当年家电行业的经销商模式,数百家经销商将汉能的薄膜组件产品推向了全国各地。此后,汉能遭受了5.20暴跌。根据新规划,2020年,分布式光伏将达到60吉瓦。
但对于光伏贷,他声称暂时还不敢碰。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我国光伏电站累计装机容量67吉瓦,分布式累计装机容量10.32吉瓦。但是,随着农村电气化计划向偏远地区覆盖的时候,二八效应开始显现。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农村现在的用电量小,就认为他们的用电量永远都小。如果说,村村通电是关系到民生的一个政治任务,电网公司可以拿着财政的资金不计血本地架设长途线路来为农村进行输电的话,那么,今后农村的新增电力需求如果要进行线路扩容,从商业上来说,这对于电网公司将是一个灾难。他们不能用冰箱,不能用空调。考虑到农村地区的广袤性和远远低于城市的人口密度,采用自发自用方式在用户侧发电的新能源,可以大大节约输电线路的成本,同时减少了输电损失。
有人会提出,随着时间的推移,依赖不持续、低产出、低能量密度的可再生能源为农村提供电力,是否会限制农村和农民的发展?这种担心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这种说法忽视了某个关键点。如果能源不是以电的形式让农民来使用,农村就不能进入现代化的社会,而停留在原始社会。
可以这么说,在农村地区每安装一千瓦光伏电站,等于减少了两千瓦的火电的排放,而绝对不是一比一的关系。现在光伏界的不少先驱都有过在青海、西藏等地为农牧民安装光伏发电板的经历。给农村地区和农民更多的能源选择,满足他们的需求,对于农村的自主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这些样板或示范项目的影响其实要比人们想象的大得多。
鉴于农村的良好的环境和山水秀色,在生活、交通和通讯条件改善后,更多的城市人会更加频繁地到农村旅游和居住,而这又会给农民带来更多的收入和财富。但是,各国在考虑农村电力计划的时候,却没有一个国家采用可再生能源作为主要方案,反而都采取了将国家电网向农村延伸的方案,也就是各国的农村电气化的计划。而那些有勇气或者有智慧的农民能够在农村做自己希望做的事情,无论是经商、做手工艺品、搞农产品深加工、或者办企业;那些有创造力的姑娘小伙子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各种形式的艺术创作,也许是剪纸、草编、泥塑、木刻、绘画、戏曲、二胡等传统民间艺术,也许是动漫、话剧、微电影、吉他、钢琴等更为新潮的艺术形式。光伏技术发展的进程是有目共睹的,它代表了一条出路,一种途径。
如果只能等待国家电网把线路铺过来才可能有电,那么,西藏林芝或者贵州凯里的偏远山村,何时能够用上电,就取决于当地政府为长途输电线路所作的长远规划、预算,甚至取决于整个国家的总体电力规划;那些地区的农牧民很可能需要无望地等上几年,甚至十几年,如果不是几十年的话现在的争议焦点是,对于那些已经实现了电气化的农村,是否需要大力推广新能源?实际上,那些现在已经实现了电气化、也就是已经通了电的农村,供电线路的容量是非常小的,农村的户均装机容量不到300瓦,之所以如此之小,一方面是因为现在的农村用电量的确很小,另一方面是因为农村的送电距离长,电力部门不愿意为了农村未来的电力需求预留多余的电力,那样的话,电缆的造价和敷设成本都将成倍增加。
鉴于上述原因,农村电气化的责任,从此以后,不可避免地要落在新能源的身上。再过十年,我们会发现,农村的用电容量,会比现在增加四倍,也就是说,原本我们认为已经解决了农村的80%的电气化需求,到了那个时候,其实还只有20%;我们会发现,当我们安装了大量的多余的新能源来满足甚至超前满足农村的用电需求的时候,这些多余的的容量空间往往很一年或半年之内就变得不再多余;我们会发现,村村通电只是农村电气化的第一步,远不是农村电气化的最终目标,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
考虑到这些因素,因此,当在青藏高原上的蒙古包中,一家牧民用一头牦牛换来的光伏发电板加上一个小电视机和卫星接收机,使得他们在海拔四千米以上的荒无人烟的高原中,能够通过电视机看到来自北京的电视节目,这个牧民为自己的妻子和儿女所带来的欢乐和震撼,远非早已步入信息社会时代的城里人所能体验的。考虑到农村地区的广袤性和远远低于城市的人口密度,采用自发自用方式在用户侧发电的新能源,可以大大节约输电线路的成本,同时减少了输电损失。如果只能等待国家电网把线路铺过来才可能有电,那么,西藏林芝或者贵州凯里的偏远山村,何时能够用上电,就取决于当地政府为长途输电线路所作的长远规划、预算,甚至取决于整个国家的总体电力规划;那些地区的农牧民很可能需要无望地等上几年,甚至十几年,如果不是几十年的话。有了自主的电力,农民可以有条件看电视、通电话、用电脑、上互联网;农民可以有更加明亮的照明,家里可以尽情使用空调;可以自己进行水源净化而用上自来水,可以进行污水处理从而改善周围的生态条件;可以自行设立天然气站来让自己的家里用上管道天然气;可以通过清洁不带来污染的灌溉和温室提高农作物产量。这一方面当然是因为当时的可再生能源不具备商业价值,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当时的电力在城市和工业区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让落后的农村能够使用代表着现代化的电力,当然是各国政府首先的选择。因此,如果农村(包括城镇化的农村)的用电需求还是用现有的火力发电驱动的电网延伸的话,将意味着大量的碳排放和粉尘排放的增加。
可再生能源,为农民,或者说农村地区的人口,提供了一个更具自主性的选择,他们可以明天就开始安装光伏电池板,几天或者几个月后就能够用上电。由于新能源的成本下降,一些无电的农村地区采用新能源来实现电气化,要比国家电网向下延伸更为经济,这一点已经没有什么人会争议了。
考虑到农村地区的生态要比城市更容易受气候变化的伤害,因此,即便采用火电驱动的国家电网扩容能够经济地满足新农村或者是城镇化的用电需求,农村地区也承受不了由此而带来的气候变化和环境影响。如果农村能源能够不依赖于政府或者外界的因素而以可再生能源的方式实现能源自主,农村地区的人口能够独立自主地掌控自身的能源供应,那么,乡村和城镇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发展就能够变得更加独立,至少不受电力短缺的限制。
但是,各国在考虑农村电力计划的时候,却没有一个国家采用可再生能源作为主要方案,反而都采取了将国家电网向农村延伸的方案,也就是各国的农村电气化的计划。事实上,各国政府采用国家电网向农村延伸的农村电气化计划的确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如果说,村村通电是关系到民生的一个政治任务,电网公司可以拿着财政的资金不计血本地架设长途线路来为农村进行输电的话,那么,今后农村的新增电力需求如果要进行线路扩容,从商业上来说,这对于电网公司将是一个灾难。农村地区是我国未来新增电力需求的主要来源,也将成为我国未来电力需求的主要地区。包括中国政府从1998年开始提出农村电气化方案后,农村的无电人口迅速下降,十年左右就从超过四亿人降低到了八千万人。他们不能用冰箱,不能用空调。
导读:再过十年,我们会发现,农村的用电容量,会比现在增加四倍,也就是说,原本我们认为已经解决了农村的80%的电气化需求,到了那个时候,其实还只有20%;我们会发现,当我们安装了大量的多余的新能源来满足甚至超前满足农村的用电需求的时候,这些多余的的容量空间往往很一年或半年之内就变得不再多余;我们会发现,村村通电只是农村电气化的第一步,远不是农村电气化的最终目标,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这些样板或示范项目的影响其实要比人们想象的大得多。
问题是,薪柴秸秆或者油灯蜡烛,虽然可以用来做饭、烧水、照明,但是,但却不是电力。更重要的是,能源不仅仅是能源而已,还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
但是,随着农村电气化计划向偏远地区覆盖的时候,二八效应开始显现。新能源将给农村带来什么?在光伏发电刚开始能够应用的时候,所有的实际应用的示范项目都是在农村进行的,只不过当时所有的投资都是政府的资助项目,或者属于扶贫项目。
电力部门发现,在起初几年覆盖了80%的农村人口的电网敷设工程,其实只占了需要敷设的电网数量的20%,而要给剩下的20%的农村人口送上电,则需要另外还有80%的工程量没有完成,而这80%的工作量还因为各种艰苦的自然条件使得敷设成本十分高昂。如果能源不是以电的形式让农民来使用,农村就不能进入现代化的社会,而停留在原始社会。因为,在占中国总人口50.32%的农村人口中,绝大多数生活在靠近城市或城镇的地区,因此,初始阶段电网向农村的延伸能够很快速地覆盖大量农村人口。农村中最原始的能源,如薪柴、秸秆等,以现在的标准来看,都属于可再生能源,尽管它们不是清洁能源。
现在光伏界的不少先驱都有过在青海、西藏等地为农牧民安装光伏发电板的经历。鉴于农村的良好的环境和山水秀色,在生活、交通和通讯条件改善后,更多的城市人会更加频繁地到农村旅游和居住,而这又会给农民带来更多的收入和财富。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农村现在的用电量小,就认为他们的用电量永远都小。光伏技术发展的进程是有目共睹的,它代表了一条出路,一种途径。
可以这么说,在农村地区每安装一千瓦光伏电站,等于减少了两千瓦的火电的排放,而绝对不是一比一的关系。恰恰相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家中的电器一定会越来越多,用电量自然会越来越多。